2015年12月15日

公衛新知-解決中部嚴重空污

台灣近來空氣品質欠佳,尤其中南部地區更數度發生「紫爆」的情況,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狂飆。針對中彰投地區,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翁瑞宏分析相關空污成因,並指出立即減少空污的方法之一,可能就是讓夜間的城市降溫。

《泛科學》一篇「中彰投抗空污,立即可做的,可能就是夜間灑水」文章中,翁瑞宏教授指出,中彰投地區的地形環境及氣候狀況不利於污染物之傳輸與擴散。翁瑞宏分析,秋冬之際台灣多在高壓系統的天氣形態下,綜觀風場偏東風,而中部地區位處中央山脈背風面而受高壓沉降影響,不利污染物擴散;低風速和低相對濕度的氣象環境也有利污染物生成。

翁瑞宏談到海陸風現象和熱島效應也是中部地區空氣品質變差的原因之一,並指出中部地區在秋季時這兩個現象最明顯。熱島效應形成時,城市的上空就像被罩住,新鮮空氣無法進來導致污染物濃度累積;同時氣流輻合現象也會讓污染物質傳輸到熱島中心。另外,地表受太陽輻射加溫影響進而發展出混合層,當台灣受高壓氣團影響而高度受限無法順利向高空發展時,地面污染物就無法有效稀釋,造成高污染事件。

以台中都會區熱島中心大里為例,熱島效應的強度在白天會因為海風影響而下降。但夜間若發生強熱島現象時,微弱的陸風可能會加乘熱島強度,有助熱島幅合現象。因此他認為應該讓夜間的城市降溫,才是立即減少空污的方法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提供您的獨到見解,一起在e公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