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空氣品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空氣品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2月15日

公衛新知-解決中部嚴重空污

台灣近來空氣品質欠佳,尤其中南部地區更數度發生「紫爆」的情況,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狂飆。針對中彰投地區,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翁瑞宏分析相關空污成因,並指出立即減少空污的方法之一,可能就是讓夜間的城市降溫。

《泛科學》一篇「中彰投抗空污,立即可做的,可能就是夜間灑水」文章中,翁瑞宏教授指出,中彰投地區的地形環境及氣候狀況不利於污染物之傳輸與擴散。翁瑞宏分析,秋冬之際台灣多在高壓系統的天氣形態下,綜觀風場偏東風,而中部地區位處中央山脈背風面而受高壓沉降影響,不利污染物擴散;低風速和低相對濕度的氣象環境也有利污染物生成。

翁瑞宏談到海陸風現象和熱島效應也是中部地區空氣品質變差的原因之一,並指出中部地區在秋季時這兩個現象最明顯。熱島效應形成時,城市的上空就像被罩住,新鮮空氣無法進來導致污染物濃度累積;同時氣流輻合現象也會讓污染物質傳輸到熱島中心。另外,地表受太陽輻射加溫影響進而發展出混合層,當台灣受高壓氣團影響而高度受限無法順利向高空發展時,地面污染物就無法有效稀釋,造成高污染事件。

以台中都會區熱島中心大里為例,熱島效應的強度在白天會因為海風影響而下降。但夜間若發生強熱島現象時,微弱的陸風可能會加乘熱島強度,有助熱島幅合現象。因此他認為應該讓夜間的城市降溫,才是立即減少空污的方法之一。
 

2015年6月19日

公衞教學-空氣品質管理和政策 (Ai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olicy)

領域:環境衛生
題目:空氣品質管理和政策
作者:公共衛生學系陳秋瑩教授


前言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EECCA國家(是指Eastern Europ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地區之國家),有高達80%的懸浮微粒的空氣污染可以藉由目前可用的技術降低污染。一般而言,減少室外空氣污染物(outdoor air pollutants),尤其是懸浮微粒(PM),需要各國政府部門,工業和個人採取一致的行動,乃至於跨國,跨洲及全球一起合作。負責污染管理的部門包括環境,交通(transport),土地規劃(land planning),公共衛生,住屋(housing)和能源(energy)部門。縱使空氣污染是在相對低的濃度仍對健康負擔產生顯著的衝擊,為使健康風險降至最低,有效的空氣品質管理是絕對迫切需要的。

為減少排放而在政策(policies),策略(strategies)和科技的方法(technical measures等資訊進行交換和發展,是「遠程跨界空氣汙染公約」(the 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ution)的基本原則之一部分。策略和審查該公約的工作小組,特別是小組中由專家組成的「技術經濟議題之專業小組(Expert Group on Techno-economic Issues)」,該小組負責維護關於減少空氣汙染之控制科技和控制科技成本的資訊之資料庫。例如,該小組2010年的報告是總結其在減少小型燃燒裝置的粉塵排放量之工作成果。降低懸浮微粒的空氣污染不僅只是對健康有正面的影響,此外減緩燃燒源以降低黑碳排放,也對減緩全球暖化有所助益。

最後,於都市計畫和交通的政策上應進行整合的規劃和實施,如鼓勵使用減碳的交通工具之政策並引導個人改變原有的行為,如提倡走路,騎自行車和使用大眾運輸(public transport)上下班等。這些政策會使空氣更乾淨,同時促進身體活動且大大的有助於大眾的健康。

懸浮微粒造成的疾病負擔 (the burden of disease)
1.  據估計,全球因心肺疾病死亡的人約有3%,因肺癌死亡的人約有5%是因為懸浮微粒的負面影響。在歐洲各地, PM暴露造成心肺病死亡比例約為1-3%,而致肺癌死亡的比例為2-5
2.  研究估計2010年全球環境中空氣污染之PM2.5年暴露量可解釋該年度310萬人的死亡,且可解釋3.1%的調整生命期望值的殘障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
3.  調整生命期望值的殘障年(DALYs): 一個DALY意指喪失健康生活一年。
4.  PM2.5的暴露,平均而言,使歐洲人口的生命期望值約減少8.6個月
5.  歐盟促進知識和有關於空氣污染與健康的(Aphekom)決策溝通 (Improving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on for Decision-making on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in Europe; Aphekom)進行一項科學研究,它採用傳統的健康影響評估方法,其結果指出期望值在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如果長期PM2.5濃度降低到世界衛生組織(AQG)年度要求的年均水準(10微克/立方米),則市民平均的生命期望值可以增加約20個月。

世界衛生組織與歐盟的標準-空氣品質

2015年4月27日

公衞新知-穹頂之下:柴靜霧霾調查

公衞新知 穹頂之下:柴靜霧霾調查 2015
簡介:主講人柴靜從2013年冬季,中國大陸東北以及華北地區的大面積霧霾說起,討論中國大陸的空氣污染、相關治理以及存在的行政不作為情況。亦提及了洛杉磯(曾經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和倫敦(曾發生倫敦煙霧事件)及兩地現狀。人民網版本將影片分作八節,介紹霧霾定義、危害及成因和我們怎麼辦、提出了公民能做的七點環保措施[3]
據海外中文媒體報導,正式發布的104分鐘網路版本視頻是經過製作團隊「裁減」的,他們認為「原始」架構應該是「腫瘤-霧霾-PM2.5-燃油-天然氣市場化-中石油私有化-國家發展模式」,最終定稿時,柴靜團隊可能覺得探討「國家發展模式」這一部分使得該片的政治傾向太過直白和露骨,對宣傳推廣不利,於是選擇了刪去[4][5],播放時只在視頻內一小部份點到為止。(本文摘取自維基百科)



公衞新知-空氣品質管理和政策 (Ai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olicy)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EECCA國家(是指Eastern Europ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地區之國家),有高達80%的懸浮微粒的空氣污染可以藉由目前可用的技術降低污染。

一般而言,減少室外空氣污染物(outdoor air pollutants),尤其是懸浮微粒(PM),需要各國政府部門,工業和個人採取一致的行動,乃至於跨國,跨洲及全球一起合作。負責污染管理的部門包括環境,交通(transport),土地規劃(land planning),公共衛生,住屋(housing)和能源(energy)部門。縱使空氣污染是在相對低的濃度仍對健康負擔產生顯著的衝擊,為使健康風險降至最低,有效的空氣品質管理是絕對迫切需要的。

為減少排放而在政策(policies),策略(strategies)和科技的方法(technical measures等資訊進行交換和發展,是遠程跨界空氣汙染公約(the 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ution)的基本原則之一部分。

策略和審查該公約的工作小組,特別是小組中由專家組成的技術經濟議題之專業小組(Expert Group on Techno-economic Issues)」,該小組負責維護關於減少空氣汙染之控制科技和控制科技成本的資訊之資料庫。例如,該小組2010年的報告是總結其在減少小型燃燒裝置的粉塵排放量之工作成果。

降低懸浮微粒的空氣污染不僅只是對健康有正面的影響,此外減緩燃燒源以降低黑碳排放,也對減緩全球暖化有所助益。

最後,於都市計畫和交通的政策上應進行整合的規劃和實施,如鼓勵使用減碳的交通工具之政策並引導個人改變原有的行為,如提倡走路,騎自行車和使用大眾運輸(public transport)上下班等。這些政策會使空氣更乾淨,同時促進身體活動且大大的有助於大眾的健康。